其他标语

中国式教育标语

本文已影响 6.53K人 

不管是学校,还是教育行政部门,标语口号指向的目标往往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。一旦时过境迁,其功能的作用可能已面目全非,最终沦为“标语秀”。  

中国式教育标语

“做一个明媚的女子,不倾国,不倾城,以优雅姿态去摸爬滚打——你好,丹青;做一个丰盈的男子,不虚化,不浮躁,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——你好,丹青。”

浙江大学丹青学院2012年的这一迎新生标语,一度在微博中疯转,使得“热烈欢迎新同学”这样的老标语黯然失色。

继此之后,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相继出现了“建议家长每月给大学生孩子600元生活费”“至少应该恋爱一次,无论成败”等标语。

出人意料的是,看惯了教训、恐吓等严肃标语的人们,对此津津乐道。

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训诫式的教育标语与口号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存在。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,都可以发现其踪影。

教育标语口号,这一教育系统的特殊语言,以其特有的方式作用于教育活动,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。

时代特色

“在你的校园生活中,印象最深刻的标语口号是什么?”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,来自多个行业的人士第一反应均是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。

这些人年龄段跨越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,学历从高中到博士。

据1951年5月28日第46期《革大改造报》记载,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,是毛泽东得悉苏州市金阊小学8岁小学生陈永康捉特务被打伤事迹,制作锦旗赠送给陈永康小朋友的。

关于此口号起源的另一版本是,1951年9月底,毛泽东接见安徽参加国庆的代表团,代表团成员中有“渡江小英雄”马三姐。毛泽东关切地问她念书情况,还送她一本精美的笔记本。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正是毛泽东在扉页上的题词。

但无论如何,在此之后,这8个字的题词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。

遗憾的是,毛泽东的另一句话却被忽视了。早在1950年6月19日,毛泽东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指出:“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,学习第二。”

然而,后来的教育口号,演变成了“学习第一”。

新中国成立至今,流行的教育标语口号中,不乏这类反映时代与教育特色的口号。比如,“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,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”这一口号曾一度广为流传。

1960年1月,北京市委提出“以多种形式发展业余高等教育”的口号。随后,北京电视大学同年3月创建,运用广播、电视、音像和印刷教材等吸引学子。

1977年恢复高考,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指出“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”,重申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”。

于是,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的口号,响遍了大江南北和整个20世纪80年代。

改革开放后,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,一些人看准了不同的地方高考标准不一样,出现了高考移民现象。于是,“严查高考移民”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标语。

到了新时期,孩子的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“一切为了孩子,为了一切孩子,为了孩子一切”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等特色标语出现了。

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与高考公平性的争论,出现了“只要学不死,就往死里学”“只为高考狂,冲进重点孝爹娘”“考过高富帅,战胜官二代”“没有高考,你拼得过富二代吗”等高考“誓师大会”上的雷人标语。

宣传与鼓动

各种教育标语,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,同时新口号也层出不穷。

在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斯辉教授看来,教育标语口号着重突出其教育色彩,试图“纲领性”地反映人们集体行动的主旨、意图、目的、原则和计划,强调对教育运行的干预规范意义和对教育活动的宣传引导价值。

综观现有的教育标语,其背后的意图十分明显。

有的教育标语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,诸如“养儿不读书,不如养头猪”“不读初中去打工,愧对老师和祖宗”的口号。

有的教育标语可以唤起人们情绪的相应反应,达到鼓舞士气、振奋人心的效果。比如,一些贫困地区喊出的“勒紧裤带办教育”“砸锅卖铁办教育”。

有的教育标语体现教育部门对教育的态度。比如,“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”“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穷不能穷教育”等标语。

程斯辉认为,教育口号的主要价值在于宣传和鼓动。它能突出某一时期教育的焦点,能有效地引起公众对教育问题或教育目标的注意和关注,且具有一种明显的广告效应和启迪力量。

特别是在媒体发达的时代,教育标语一经媒体传播出去,能马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,并成为教育领域的新热点,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。

对此,程斯辉认为:“这对澄清人们对教育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,改革某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。”

“喊得响亮,干得漂亮”

近年来,随着对教育的重新审视,一些被炒得火热的教育口号引起了人们的反思。

针对“不让每个学生落下”这一标语口号,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曹永国教授认为,这是“一个天真而危险的教育口号”。

因为,不让每个学生在现行的教育中落下,它假设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现行的教育中获得成功,承认每个学生都能学好,只要他们努力和教师用心与教学得法;同时,这一口号假定现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必需的。

但实际上,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现行教育,这一教育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并不都是必需的。因此,我们需要的是“以他们所最需要的方式去爱,去关心,去尊重他们”。

还有“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”这一标语,其初衷无疑是好的,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。

但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教师钮勤章认为:“光喊口号是没有意义的,口号喊得响的人,行动也得干得漂亮!”

实际上,不管是学校,还是教育行政部门,标语口号指向的目标往往是社会即时利益,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。一旦时过境迁,其功能的作用可能已面目全非,再夸大其词、生搬硬套、不求甚解,只会无所适从、得不偿失,容易沦为“标语秀”。

来源:《民主与法制时报》 作者: 叶 俊

上一篇 下一篇

猜你喜欢

热点阅读

最新文章